大秦就像一艘,在始皇帝的操控下以消耗寿元的速度急速前行,早已满身疲惫……
建造秦驰道,修筑万里长城,挖掘运河……
种种行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
始皇帝太过迫切,总想着争分夺秒,在这一生内把所有事都做好。
可惜,过多的事物往往无法全部应对。
在生产力尚未跟上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做法只会严重透支大秦国力。
经历过两世的嬴长青,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始皇帝这些举动对未来的影响。
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老百姓可不这样认为。
在他们看来,始皇帝做的那些不过是徒增劳苦罢了。
更何况,黑暗中仍有各国残余势力时刻窥视,伺机在秦国力衰弱之时趁虚而入。
大秦早已积重难返,问题众多,并非单纯干掉赵高或者胡亥就能解决的。
既然如此。
为何不能尝试更远的一步?
嬴长青的眼中闪过精光,仿佛某种实质性的力量从体内溢出。
“尽管我是皇族之子,胜败与荣耀皆掌握在始皇手中。”
“我的未来,大秦的未来,与其被他人左右,倒不如由自己主宰命运!”
换做别人,可能连这种想法都不会产生。
然而嬴长青并非普通人。
“在这许多王公贵胄中,唯有我能承担起这份责任,任何其他人上位必将导致灾难。”
“既然如此,我为何不能成为那个人呢!”
人活一生,总得去做些有挑战的事情。
……
嬴长青低头收敛起眼神里那股锐气。
深吸口气,
把这一念头深深埋在心里。
目前最紧迫的还是胡亥的事。
“按时间来算,始皇的应对应该马上到来了。”
即使不说胡亥意外早亡的事情还未澄清,单看他公然违反秦法私自屠灭赵府这件事,也定要有个说法。
否则人人都学他随意行事,秦国的法制何以立足?
即便身为王子也不例外。
果然。
当日便有一道诏令由咸阳皇宫直接传达至王府。
传旨的宦官一见到嬴长青便鞠躬行礼,恭谨地说道:
“陛下旨意,命公子长青即刻前往咸阳宫,务必不得拖延。”
嬴长青微微一愣,接过圣旨,轻轻挥了挥手。
“来人,为天使沏茶。”
随即,立刻有仆人端来一杯新茶。
小宦官接过茶杯一看,赫然发现其中竟然放着一块金色的金块。
他的眉眼顿时笑成了一条缝。
“哎呀!在下不过是按吩咐做事,如此厚礼如何敢当。”
话语虽然客气,但是手里的速度却非常之快,瞬间将金块藏进袖子里,笑呵呵地说道:
“早就听闻二公子慷慨大方,在下今天算是真正见识到了。”
嬴长青淡淡一笑,并未多说什么。
小宦官的眼神微闪,悄声继续道:“其实二公子不用过于担忧,陛下召见并非针对你一人。”
“不仅如此,陛下还传令召见其他公子返回宫中,即便是边境的大公子扶苏也被纳入此次召见之列。”
“哦?”
嬴长青心有所感,嘴角不禁掠过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这就有点意思了。”
一道道宣诏很快从咸阳宫传遍各位公子的书房之中……
……………
秦国,上郡。
“日出之前忙穿衣,颠三倒四难理清。这般忙乱只为公,征召之声不断停……杨柳轻折篱园里,愚妄之人为所欲。不顾时辰只知昏,不晚便是清晨终。”
扶苏站在连绵的黄土高坡上,持剑远望,吟诵起这首《东方未明》。
想起古代战时战士风雪餐露的艰苦,他已然感叹万分。而现在当他面对着成千上万修筑长城的民工,内心的痛苦和同情更加强烈。
年少时遭受家变的冲击,亲舅舅昌平君背弃大秦归降楚国,直接导致了母亲一族被排挤流放,母亲因此含悲离世。这重重的打击使他对民生命运充满了深切悲悯的情怀。
当他亲见边塞之地的百姓辛勤劳作于长城建设之时,那份哀悯之情愈发沉重。
他曾屡次恳请始皇减轻徭役,却始终未曾被重视。最后,看到扶苏奏折的始皇甚至懒得再看,随手便将文书丢弃并付之一炬。
在始皇的心目中,修建长城才是头等大事,民众的小苦处自然不在话下。而扶苏所谓的仁慈宽悯,反而让他感到厌烦。
一次次被无视、一次次遭受冷淡相待的经历令扶苏更为悲伤忧心。
他无法容忍人们如同牲畜一般被任意舍弃。
看到无数劳作者昼夜不停辛劳,很多人病魔缠身,每日皆有数百人身倒街头,死后也无人照料。
这样的场景愈发加剧了他心头忧虑。
当长城建成之日,这无数劳工中的大多数恐怕只能长眠于此。
感叹过后,他身边的随从便附和起来:“能有公子关心人民疾苦实在是百姓的福祉。”
那是个打扮得体,衣冠整洁的中年人。
这些都是公子扶苏随身携带的博士与儒生。
扶苏自幼钟情于儒家学说,他的门客中大多数是儒家。
即便是现在来到边关,他也时常带着儒生供咨询。
儒学之士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当前的大秦,是以法治国,法家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始皇帝对改变这种情况没有任何想法。
但对于扶苏而言则是不同的。
他是皇家长子,极有可能继任大统。
儒生因此聚集在公子扶苏周围,希望能逐渐影响他,并寄望有朝一日儒家学问能够广为传扬……
此时听到儒生们的奉承之言,扶苏不禁苦笑了一下。
\"这只是小事,如果我能决定免役,则才是真正的好事。\"
正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了一阵惊叹声。
原来又有人因疲惫过度而昏迷在路边。
这已经记不清是多少次有人当天在此处晕倒了。
然而监管工地的大秦将士并无同情之意,只是叫人将倒地的劳力抬至旁边并泼以凉水。
如果人还能醒来就让他们回去接着工作,
若醒不过来,那么也只能当场等死。
扶苏实在难以接受此情此景,毅然上前呵责道:
\"人命如斯脆弱,怎能如此对待!\"
\"立即派遣医疗人员来进行治疗,并令其余的劳工停止劳作,休养三个时辰!\"
监管工地的官员忙说:“公子请谨慎考虑!才前天我们就允许过劳工短暂的休憩,使得工程进展严重放缓。如若再耽搁下去,势必造成更坏的影响……”
公子眉头紧锁起来。
一边是大秦国法,而另一边却是因过度劳累倒在道边需要救治的人,不立刻施救必然会有丧命的风险。
就在扶苏还在犹豫之际,远处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只见一人骑着快马飞奔而来,瞬间出现在扶苏眼前,马蹄踏过的灰尘四处飞散。
\"启禀!\"
\"陛下诏书下达,召见公子速回咸阳!不得有片刻延误!\"
听见这信息之后,
扶苏的心里猛地一颤,
回京吗?
他已经在边境地区待了很多年,这次是首次听闻始皇帝召唤他的消息!
第一时间他感受到了喜悦的心情。
作为帝国的一位贵公子,他不愿意长久驻守在边关被始皇帝忽视。
如若可以回到咸阳当然是最好的安排。
考虑到这儿,扶苏脑中闪过一个想法,
指着晕倒在地的人们,大声宣布。
\"传达我的指令,全部劳工停止目前活动!并且,必须由医员照看并照顾昏迷不醒的人员,务必尽心竭力!\"
旁边的官兵神色巨变,似乎想开口说话但立即又被扶苏拦住。
\"多说无益!我是负责监管工作的,为何无法下令让这些劳工歇息?\"
官兵辩驳,“虽是贵为监军属实,可一旦影响到施工进度,当如何向蒙将军交代?……”
可是公子却坚定道:\"那是我发出的指示,如果蒙恬对此有异议,那就让来找我说吧。!\"
当从遥远的国都送来天命之时,抚育内心充满信心与勇气。
之前那些不敢贸然下达的指示,现在果断地发布出来了。
“这也算是我离开之前的一份小小心意吧。”
扶苏心中感到很满足,一旁的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他几次想开口说话,却一个字都说不出。
最终,他只好无奈地下令,安排民夫在原地进行修整。
命令传达下去后。
民夫们很快就接到了通知,得知这是公子扶苏的特许,顿时激动不已地喊道:
“公子果真是慈悲圣君!”
…………
目睹这一场景,随同扶苏身边的儒生也不由得笑了。
儒门看重的,正是扶苏的那份仁者之心。
扶苏一直主张反对秦皇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行为。
儒门本来因秦帝国奉行法家思想而感到绝望,但是在公子扶苏这里,仿佛看见了一线曙光。
…………
深夜。
秦军军营。
无数把火炬将整个军营照得如白天一般明亮。
主将蒙恬和他的将领们正在议事。
“哗——”
急匆匆的脚步声响起,一名哨探掀起帐篷的门帘快速走进来,高声报告:
“报!”
“蒙将军,消息从北方传来,北境的匈奴好像有所举动,当地官员已经请求调兵协助以防匈奴进犯!”
军帐里的蒙恬瞬间攥紧拳头,脸色阴沉如黑夜的天空。
“这群不长记性的禽兽,居然又敢南下了!”
不过他也深知现在并不是发火的时候。
深深吸了一口气后,蒙恬冷静说道:“立刻下达军令,马上集结三万骑兵,连夜赶赴北地给予援助!”
“再有,务必向公子扶苏转达:必须要尽快推进长城工程进度,保证能在十月底将北部与雁门等地相连。”
“如果在那时还未建完长城,待到严冬大雪封锁草原,匈奴势必全族进犯,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此时,营帐内一位听闻,脸色变得煞白,犹豫许久终于鼓足勇气禀告:
“蒙将军,请原谅我的失职......今天公子扶苏再次下令断言要求全部工人就地停留休息,包括距离三百里远运载物资的部队今晚恐怕也无法赶到。”
“这样延期恐怕会拖延数日的进度了;加上此前延误的时间,要在十月底建成长城...似乎不太可能完成了。”
这话说出口的正是白天陪同扶苏的。
说完这段话他就心惊胆战的等待着蒙恬的反应。
他没有公子扶苏那种崇高的身世地位。
而修建长城则是始皇帝的御前决策,不得拖延半刻!
对于公子扶苏而言可能延误工期不是什么严重事;但在普通人眼中可是能导致全家受死的大罪孽啊!
尽管人们称扶苏为难得一见的好贵族,但在这位心中这只是假装圣善!
扶苏看到了一般劳役者的艰辛却忽视了秦兵的军事约束压力。
这些民工固然对他满腹感,可前线的士兵怎么办呢?
他们就不得不承担起因为公子宽厚而导致违背法令的代价?
真正的仁义之君,难道不应公平对待所有人吗?
的确如此。
听完这番说辞后,蒙恬顿时怒不可遏。
“岂有此理!”
“我国倾尽全力,调派数十万民工修筑从北地到雁门的长城,总共不过二百多里,却在十月之前仍未竣工!”
蒙恬的面色极其难看,怒斥道:“军情十万火急,你等何以如此失职!”
“将军恕罪,自受命以来,末将始终小心谨慎,毫不敢怠慢,只是……”
“还在狡辩!”
“分明是你疏忽大意!”
蒙恬眼神凌厉无比,厉声下令,“将此人推出去斩首!”
顿时,两名卫兵迅速行动,制服了这名将领,将其按倒地上。
这名将领急忙求饶,“末将也无能为力,请将军听我说。扶苏公子身为监军,他坚持这样做,末将只能执行命令啊。”
蒙恬冷淡地摆摆手,士兵拖着他离开。
“将军明察秋毫,扶苏公子每几日就会命令劳工进行休息,工期延误全是他一意孤行所致。”
“处置我一个人是不公的!”
此人的呼喊声随着距离越来越远,直至最终传来了一阵凄惨叫唤。很快一切归于寂静。
众将领无不因这一举动而感到一阵凉意,无一敢于直视蒙恬。
大家都心知肚明,此事确实与他关系不大。
然而涉及到扶苏,也就只能让他承受这份指责了。
即便身为三军统帅,蒙恬也无权处分扶苏公子。
全秦国上下,只有始皇帝才有权力作出此裁定。
尽管内心不愿,但蒙恬脸色沉重,默然长叹。
想起扶苏为人温和且看重生命的态度使他也有无奈之感。
平常那些王族子弟哪一位不是漠视性命、蔑视民众呢。
但是扶苏不同。
这种品格固然难得,却可能妨碍大局。
蒙恬满目疲惫,不禁头痛。
“请人过来,去通知扶苏公子过来见我,说有事商量。”
一位部下靠近低声道,
“蒙将军,刚刚接到皇宫的诏令,紧急传召公子回朝咸阳。”
“几个小时以前就已经开始动身前往。”
听到这些话的蒙恬一怔,随之不禁露出苦涩微笑。
“难怪…”
“在他出发时留下一堆难题,实在让人苦恼!”
当皇宫宣布命令时,各地的王室成员闻讯都纷纷动身前往。
秦始皇突如其来的决定令人不解。
而知晓胡亥去世这一事实时大家顿悟了原因。
由于古代通信工具缺乏加上秦始皇故意隐瞒信息传递渠道受到了封锁。
此刻,突然听到这个噩耗,不少人在惊叫中念叨着胡亥的名字,面容悲切。
其中有多少成分是在作秀,就不知道了。
整个大秦的人都清楚,始皇最为宠爱的正是这位十八弟。
而现在,他的突然离世让他们都有些猝不及防。
…………
在咸阳宫的外苑中,
诸位公子都在此处休憩,唯独远在边疆的长公子扶苏因为距离遥远,还未抵达。
略显稚嫩的公子将闾走近公子高身边问道:“兄长,你觉得父皇召集我们前来有什么用意呢?”
公子将闾虽年龄不大,但已察觉到咸阳宫内的氛围似乎有些微妙的异常。
他眼里透露出些害怕,压低嗓音道:“听说关于胡亥弟弟去世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街谈巷议说这是我们皇家内部自相残杀。会不会父皇怀疑到了我们的头上……”
听到这些话语,老成持重的公子高摇了摇头说,“不应该过问的事便无需多嘴,只要你问心无愧,则无须顾虑闲言碎语。”
“而且,父皇慧眼独具,必定会给咱们一个明确的答复,安心在此待着就好,不要多想。”
此话刚落,房门被人推开,嬴长青从中走出。
见嬴长青现身,众公子立时恭敬地问安:“兄长安好。”
他轻轻颔首。
消息已在咸阳传开:次子违逆法律,自行领军将赵高家斩尽杀绝,并屠戮了一切方士,血流成河,死亡者数以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