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自然是不可能听那治粟内史的。
在他心中李意肯定是死不得的,李意死了谁来给他炼仙丹?
不过,嬴政认为李意所说的新犁如果真的制造了出来。
那么大秦的粮食产量还真的将会大幅度提升。
所以他也不想看到这治粟内史张鸿真的告老还乡,毕竟那张鸿对大秦确实说得上是忠心耿耿。
两边都是有用的人才,故而嬴政摆了摆手对治粟内史张鸿道:
“你无需再多言,李意的能力寡人自是清楚的。”
然而他越是这么说这张鸿就越是气急,只觉得大王已经被这李意蛊惑得相当之深。
竟然在短短几日就获得大王如此宠信,不听自已这等忠良的肺腑之言。
“大王,为何要亲近这等满嘴胡话之人?却无视忠志之士的肺腑之言!”
张鸿却是不依不饶,他今天是豁出这条性命,也要揭穿这李意的真面目。
不然,大秦危矣!
这话说的嬴政都有些无语了:
自已好心好意不想让这张鸿告老还乡,结果他还觉得自已是在亲小人远贤臣?
不过看他这副模样是铁了心想让李意证明自已了。
嬴政叹了口气:“卿无需多言,你可知昨日李意给寡人带来了何物吗?”
张鸿摇了摇头,他怎么可能知道这李意用什么方法迷惑的大王。
故而闷声道:“臣不知,但是想来也是些博人眼球的小把戏。”
嬴政却认真的道:
“李意他昨日从宿麦中提取出了宿麦精华,并将其制作成了一种食物。”
“食之细腻美味,且不复宿麦那难以下咽的口感。”
“而且其味道比粟还要好。”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宿麦?宿麦精华?”
“细腻美味?比粟还好吃?”
这让众多大臣怀疑自已等人是不是听错了。
不论是吃过的还是没吃过的,都知道宿麦有多难吃。
除了那些下人和黔首们实在没得选,谁会去吃这东西?
反正大臣们要不是从来没吃过,要不就是吃过一次后再也不吃了。
可是嬴政言之凿凿的样子,显然是真的吃到了那所谓的宿麦精华。
而原本不屑一顾的张鸿则是一愣,显然是想到了什么,连忙问道:
“宿麦可以变得容易食用?那岂不是可以大规模种植来提高粮食产量?”
嬴政摇了摇头:“宿麦精华只能占据宿麦六成的分量。”
言外之意就是,宿麦变成宿麦精华有四成的损耗。
这让张鸿不由得颇为失望,紧接着道:“那岂不是变相的浪费了四成的粮食。”
李意听后只觉得这人太能找茬了,开口道:“莫不成大人食肉时亦食骨?食果时亦食核?”
“大人食粟时亦要去壳,怎么到了宿麦这里就不可以了?”
这话说的张鸿一时间有些无言以对。不过很快他就反驳道:“宿麦又不是不能吃,何必去吃那宿麦精华。”
“如果人人都食用宿麦精华的话,这岂不是让天下的宿麦产量少了四成?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黔首。”
李意算是被他的言论给打败了,他这个抨击角度属实有些刁钻啊!
随后淡淡的道:
“那就请大人以后食粟不去壳,食肉必吞骨吧。”
“如若不这么做,这天下不知道要浪费多少粮食。”
“作为治粟内史,大人自当以身作则,珍惜粮食才对吧。”
“对了,大人还需要每日食用麦饭,这样才更能让大家信服。”
这话怼的张鸿面红耳赤,但是又不敢真的这么做:毕竟宿麦做的麦饭那是真难吃,他幼时出于好奇又不是没尝过那东西。只不过,尝过一次后他就再也没碰过了。
因此他只能一个劲儿的道:“你这是强词夺理,强词夺理!”
嬴政听后忽然笑了一下,随后道:
“其实治粟内史说得也有些道理,黔首们更在乎的是填饱肚子。”
“相比之下,食物的好吃与否似乎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么看来,李意你的宿麦精华确实是会削减粮食产量。”
李意闻言,立即道:
“陛下,余粮多的人户,若是想吃宿麦精华的,就不会在乎这点损耗。”
“而那些余粮少的,自然也不会选择去吃宿麦精华。”
“这选择权终,究是他们在自已手上的。”
“没有人会去强迫他们吃什么。”
“所以根本不可能会造成百姓饿死。”
“宿麦精华的出现,反而会使得宿麦价格上涨,他们甚至可以通过卖掉宿麦,再买粟来食用。”
“更何况宿麦若是不取其精华来食用,长期食之亦对身体不好,那些黔首们寿命普遍偏低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我等应该做的是提高粮食的产量,而不是让他们去吃对身体无益的食物。”
“若是黔首们的寿命全都延长了,那所能带来的收益,又岂是区区四成宿麦所能比拟的?”
此言一出,众人细细思索一番后,觉得确实有些道理。
治粟内史张鸿却冷笑一声:“你说得倒是轻松,你难道还能让我大秦的粮食产量增产四成不成?”
李意则表示不想和他说话,他认为这人单纯就是个杠精,所以没有搭理他。
不过嬴政却是来了兴致:“既然你说了仙人亩产能有二十石粮食,那么想必仙人这方面也有仙术吧。”
“陛下,这种仙术确实有,只不过仙人们主要是靠对作物的种子筛选培育,从而挑选出产量更高的种子用于耕种,所以粮食产量才能越来越高。”
“而我大秦目前短时间内还无法做到,这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方可见效,无法一蹴而就。”
张鸿则是自认为看出了李意的把戏,因而继续出言道:
“王上!这李意所言皆是空洞无物!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让人觉得有些道理。但是一让他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来,又说我大秦短时间内无法办到!”
“这分明就是推托之词,是在蒙蔽大王您啊!”
李意却是当作没听见,继续道:
“现阶段我大秦能够使用的方法,则是垄作法和代田法。”
“这两种方法若是使用得当的话,应当能够使我大秦亩产量增加三成到一倍之间。”
“三成到一倍?你开什么玩笑?”张鸿是第一个不信。
上一次粮食大规模增产,还是铁器的出现,可以让黔首们可以用铁制农具进行耕种。至今已经不知道过去了多少年。
身为治粟内史的他,只觉得李意是在痴人说梦。
“何为垄作法和代田法?”
嬴政本以为李意会说出新犁的存在,借助新犁让大秦可以开垦更多土地耕种,从而提升粮食产量。
没想到李意还真给他说出了两个方法来因此好奇发问。
李意则开口解释道:
“垄作法是指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
“代田法则是在垄作法的基础上,在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
“这两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并且抗御风、旱。因此一年能够使得粮食产量,比常规耕种提升三成,运用得好的则能够提升一倍。”
嬴政听后倒是有些疑惑,因为按照李意的说法,这每亩地似乎只能种上一半吧?
这样的种植方式,还能提升粮食产量?
张鸿听后却是直接道:“你这垄作法不就是那精耕之法——畎亩法吗?你也不想想,那些黔首哪里有精力去精耕?”
秦朝是有精耕这种说法的,也确实能提升一定的产量。
但是大部分黔首们还是会选择粗放耕种,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精耕细作。
如果为了精耕细作,从而导致自家的土地都种不完。那么提升的那点产量又有何意义?
所以他直接发言质问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