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位面,永乐时代,无独有偶,同李二一样,此时的永乐大帝朱棣看着天幕,感觉自己瞬间年轻了20岁。
“永乐的一生就没打过这样的大战。”
“世界大战,一战打出新秩序。”
“想要做霸主想要做小国都在此战当中。”
“恨不能晚生五百年!”
朱棣也看的眼热了。
他数次亲征,除了赎罪之外,也未尝不是想,把子孙的仗,都在自己这辈子打完。
而那二战,才是正儿八经的,替子孙把仗打完。
与这一比,打个鞑靶,瓦刺,又算的了什么
“罗斯福治国当有一手,可是这军国大事不知如何。”
“他的表现如何”
看着天幕,朱棣也万分好奇。
同样的,此时,无数的帝王、百姓,都十分好奇,罗斯福会有怎样的表现。
在众人的围观之下,视频缓缓道来。
1937年,罗斯福在芝加哥做了一次演讲,号召,像隔离传染病一样,对侵略国,实行封锁。
号召之下,反对声异常激烈,新闻界,将其称之为,外交政策的根本转折,国会议员,甚至威胁要弹劾总统。
罗斯福只好退却。
这太可怕了,他对助手说,你试图领导大家采取行动,回头一看,却发现身后空无一人。
罗斯福将目光投向世界,准备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当中。
然而,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拥有如此高支持率的罗斯福,竟然在这一事情上,招致了如此强烈的反对,甚至都已逼得他,不得不退却。
大唐位面,李二虽然也对此感到惊讶。
但仔细一想,却也并不觉得那么惊讶了。
毕竟前文已经说过,美利坚人的孤立主义深入骨髓。
在他们看来,只要关上门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
什么侵略什么战争。他们打他们的,关我们什么事
“智者向来是寂寞的。”
“罗斯福会遭遇反对,却也理所应当。”李二说道。
毕竟不是谁都能看到二战的机遇。
而放眼历史,这种孤勇者从不缺少。
这世间的事情向来如此,先行者总是孤独。
“但是以罗斯福之能力,如果他要去做,区区反对之声,又怎么拦得住他。”
李二随即继续看向天幕,静观接下来的发展。
罗斯福所面对的,这种孤立主义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把二战,看作是一战的翻版。
在一战中,11万美利坚远征军埋骨他乡,因此大部分美利坚人,觉得这并不值得。
他们阻止了美利坚加入国联,因为参与国际组织,就意味着卷入国际争端。
他们立下了三项中立法案,禁止美利坚向任何交战国,出售武器、提供贷款。
罗斯福必须要打破这些枷锁,以免美利坚错失良机,在该支援的时候,没能支援,在该参战的时候,没能参战。
一场国际主义,与孤立主义的斗争,开始了。
罗斯福要一点点的,改变民众的态度。
罗斯福并没有因为民众的反对,放弃为二战做准备,而是要打破枷锁,改变民众的态度。
这并不意外,每个人都能想到,他必然会这么做。
但是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在那后世的美利坚,百姓的态度,居然如此重要
就算是一国之君要做的事情,居然也能被他们拦下
大明位面,老朱看的很是难以相信。
要知道,总统那可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拥有者,类似于皇帝一样的人物。
而这样的人物要做事,竟然也会有如此多的桎梏
“这总统的权利也忒小了。”
“这也不让,那也不让。”
“这样的一国之君当着,还有啥意思”老朱撇了撇嘴。
于他而言,这种局面是难以让人忍受的。
要是换做是他的话,恐怕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收权!
一个国家只需要一个声音,一个国家需要拧成一股绳,朝一个地方前进!
如果在你要做事的时候,总有人出来拖后腿,这样还能做的了什么
就比如这二战,如果不是因为总统是罗斯福。
如果换成一个弱势一点的领导者,恐怕被民意裹挟着,就错过二战这场大机遇了。
“看来这民主也并非什么好事。”
“百姓多愚昧,天下之民亿亿万,各自有各自的诉求,各自有各自的声音。”
“要兼顾各方,简直是天方夜谭。”
“家国大事,岂能令出多门”
“这等模式,不适合我华夏。”
老朱心中对美利坚,所谓之民选,民主,下定评语。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华夏拥有几千年的封建时期,自古以来就习惯了,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统御四方。
而纵观世界各国,像华夏这样,将皇权高度集中的,是极其罕见的。
而这样的历史,也注定了西方民主的那一套,不适合华夏。
当然了,皇权的高度集中,虽然有利于办大事,但是变相的加大了他的破坏力。
他的上限极高,下限也极低。
因为高度集中的权力,如果遇到明君,将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例如刘彻时代,处于诸侯时代,向门阀转换的,一段窗口期。
这段时期,所带来的,一小段短暂的,皇权高度集权时期,就让农耕文明,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打的游牧民族哭爹喊娘。
而反之,如果遇上昏庸,甚至糟糕透顶的君主,他所带来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
因为对皇权的限制太小了,他可以让坏事,所带来的恶果翻倍。
罗斯福没有生在这样的时代,他的权力有限,但是他依然有能力,让自己做到,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
接下来,他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改变民众的态度,让美利坚为二战做准备。
1938年11月9日的水星之夜,标志着,纳萃对犹钛人,系统性屠杀的开始。
许多美利坚报纸,报道了这起骇人听闻的事件,罗斯福也抓住机会,严厉谴责纳,粹的暴行。
德意志的形象,在美利坚人眼中,越来越差,中立的天平,开始倾斜。
随后,当罗斯福允许15000名,签证过期的德意志人,和奥地利人,继续待在美利坚时,他没有遭到太多反对。
而这15000人中,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