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今天下楼的时候摔跤了。妈的,好痛啊,没有外伤内伤给摔出来了。
一个大国重器诞生,重量足足有3000吨,
为了防止技术外泄我国宣布禁止出售,这个装置到底有多牛?
就在上个月,一个重量为3000吨有20层楼高的巨大罐子下了中国一重的生产线,将通过海运发往浙江的石化企业。这个罐子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为什么一重集团会对外宣布禁止出售呢?
这个罐子的学名叫浆态床加氢反应器,是浙江石化企业最核心的装置,这个大家伙主要用在制备柴油和汽油领域。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柴油、汽油、煤油,都属于轻质油,这些轻质油都是从原油当中提炼出来的。原油被送到石化工厂后,首先要经过分馏,沸点低的汽油会首先被提炼出来,之后是煤油和柴油,而最后剩下来的是重油,重油提炼完成后残留的就是石油沥青,在这些油料里只有重油最难利用。
轻质油可以作为燃料加进发动机里,柴油一般用在载重卡车和农用机械上,而汽油可以给汽车发动机使用。这两种油在我日常生活中需求量特别大,所以石化工厂需要攻克的技术是如何提高原油的提炼效率,把原油尽可能的转化为轻质油。
技术的核心就是这个加氢反应器,这个罐子在使用时首先要把重油加进去,然后往里面加通入氢气,在一定的温度下,氢气和重油的长链分子发生反应,将重油的大分子裂化成碳原子为16个以下的烷和烃。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大罐子就是一个反应釜,有了这个加氢反应器之后,原油的提炼效率会提高很多。国际上原油提炼效率能达到80以上,我国现在也有这个能力,这个成绩是我国的重工科研人员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美元因为绑定了石油才成为了国际通用的货币,上个世纪50年代,国外的科学家探索出了加氢裂化方式,用来增加原油的提炼效率。用这种方式提炼原油,不会产生积碳反应完成度很高。
我国在1966年才掌握了这种技术,但是加氢反应器我们做不好,只能做10吨级别的反应罐子,同时期的欧美国家已经达到了千吨级别。当时世界上能够制造千吨级别的加氢反应器的只有四家公司,分别是美国gulf公司、荷兰shell公司、法国ifp公司和德国basf公司。
凭借着先进的石油裂化技术,欧美等国垄断了石油市场,很多小国石油储量丰富,但是没有先进的开采和加工技术,市场定价权只能让美国人把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委内瑞拉,这个国家产出的石油年度大,重油和沥青的含量高,只有用先进的加氢反应器才能从里面提炼出量大的轻质油,但是委内瑞拉没有这个实力,所以美国想要制裁他们很简单。
沙特也和委内瑞拉一样,虽然他们的石油开采非常便利,油质也比委内瑞拉的好,但是沙特的原油加工技术一直被美国把控,阿美石油公司的炼油装置一直需要从欧美国家进口,到现在沙特也没有制造大型加氢反应器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石油消耗量越来越大,2022年我们用掉了71亿吨石油,这么大的一个体量,石油裂化的核心装置自然不能依靠外国,而欧美的企业也不会把这样的核心技术转让给我国。
在此背景下,中国一重临危受命,研发制造出了世界上首台重量高达3000吨的加氢反应器,这对世界石油加工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过中国一重这个名字,但是说起它的前身那可是鼎鼎大名。中国一重的前身是中国第一重型机械厂,始建于1953年。一重主要为钢铁、电力、汽车、矿山、石化、核电、交通运输等行业及国防军工提供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个核反应压水堆,第一台大型挖矿机、第一个重型轧钢机、第一个冷热铝板轧机……
70年的时间里,中国一重总共创下了300项中国第一,打破了国外240多个技术垄断,这些垄断都是在重工业领域的,这一次的3000吨级别的加氢反应器也是其中之一,可以说中国一重为我国工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清朝末年的风云变幻中,一位关键人物的去世成为了大清王朝最后的转折点。
他临终前曾感叹:“我一死,大清必然灭亡!”
这一声叹息,不仅成为了预言,而且在他去世后十天,清朝确实走向了灭亡。
这位晚清的重臣,就是良弼,他的离世引发了怎样的连锁反应?
他的死是否真的成为压垮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晚清的局势与良弼的崛起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交织,民生凋敝,外敌环伺。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清朝官员都意识到朝廷必须改革,但面对如何改革,他们的意见却大相径庭。
有的人主张学习西方,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而有些顽固派则认为应当维持清朝传统,不应改变。
良弼(1882年—1912年),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显赫家庭,正是在这样动荡的时代成长起来的。
他幼年时,家族的荣光已不再,但他却展示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抱负。
22岁时,良弼赴日留学,见证了日本的迅速崛起。
这次留学经历让他深感改革的必要,并决心将日本的先进思想带回中国。
在日本,良弼系统学习了西方的军事理论,并且撰写了《参谋要略》,书中详尽介绍了西方的军事战术。
这本书在回国后受到军界重视,也为他赢得了许多青睐。
随着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清朝内部权力斗争愈发激烈,良弼在这期间逐渐崭露头角。
良弼的军旅生涯与现代化改革
良弼在清朝的军中发展迅速,成为了陆军重要的改革者之一。
回国后的他被任命为保定军校校长,主导了新式军事人才的培养。
在他的领导下,保定军校引进了大量西方军事理论,并对清军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他提倡科学化管理、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学员的思想教育,培养军人爱国忠君的思想。
1907年,良弼在镇压安徽霍山叛乱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不仅成功平定叛乱,还提出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稳定民生的建议。
这让他迅速在朝廷中声名鹊起,官职不断晋升,成为清朝军界不可或缺的人物。
然而,良弼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清军的战斗力,但面对积弱的清朝,他的努力显得杯水车薪。
清朝的衰败已非一两项改革所能挽回,内部的腐败与外部的压力使得国家每况愈下。
对抗革命
随着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
面对这场席卷全中国的革命,良弼站在了与大部分人相反的立场上。
他坚定不移地支持满清王朝,反对任何形式的革命。
他担心,清朝的崩溃将会导致整个中国陷入更大的混乱和分裂。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良弼成立了宗社党,试图团结保皇派和贵族势力,抵抗革命浪潮。
然而,宗社党的影响力并未如他所愿,在革命的洪流中显得微不足道。
革命势力不断壮大,而良弼的保皇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良弼的立场使他成为了革命党人的眼中钉,特别是袁世凯的崛起让他的处境更加危险。
袁世凯是良弼在朝中最大的政治对手,随着袁的权力逐渐扩大,良弼的影响力被一步步削弱。
最后的反抗与预言的实现
尽管局势对良弼极为不利,他依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挽救清朝。
1912年初,在清朝退位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良弼依然坚持反对退位。他竭力说服朝廷不要放弃满清的统治,甚至计划发动军事反击。
然而,时局已不可逆转,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似乎已注定。
同年1月26日,良弼在北京遭到革命党人彭家珍的刺杀。
良弼的死迅速引发了宗社党的瓦解,清朝的最后一根支柱倒塌了。
仅仅十天后,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告退位,历时267年的大清王朝正式宣告灭亡。
良弼的临终遗言,仿佛是一种预言:“我一死,大清必然灭亡!”
他对局势的洞察是如此精准,最终成了一语成谶。
他的死,标志着保皇派的失败,也预示着旧时代的终结。
良弼的影响
在历史的评价中,良弼被认为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
有人认为他是清朝的忠臣,尽管他对新思想有一定接纳,但他的保守立场注定了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
也有人认为,他是清朝衰败的象征,过于固执地捍卫着已经注定崩溃的旧制度,最终导致了他个人的悲剧命运。
良弼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既是变革的推动者,也是保守的捍卫者。
他的现代化军事改革在清末的军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的顽固立场也使他成为革命的障碍。
他的死,或许是历史的必然,但他所留下的遗产与影响,值得后人深思。
结语
良弼的去世为清朝的灭亡画上了一个句号,但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他所代表的旧时代虽然已经落幕,但他在动荡年代中的奋斗与坚持,仍然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印记。
历史总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而良弼的故事则深刻地诠释了这一点。视界频道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