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平打眼看了一眼手上的学习计划,整个人都麻了。
“三年级才开始写大字,我现在就要开始了?”
“你没听说过笨鸟先飞吗?还是说你觉得你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比别人都聪明?”
陈永平不敢说这话,在他姐姐面前说大话那就是找揍。
陈南星看了他一眼:“无论文武,干什么都是日积月累的事情。”
老的她是没有办法了,小的她希望能努力就尽可能的努力,能立起来,能自强起来,这样她真的有一天遇到事情的事情就再也不用想现在这样瞻前顾后束手束脚。
“那早上这个是什么意思?”
“跑步的时间减短,开始扎马步练习你下盘的力量,然后我再教你招式。”
拔苗助长不是一个好词,但是对于人来说有时候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
“九哥要跟我一起吗?”
“他根据他自己的情况。”
陈永平哀嚎一声:“为什么那么自由!”
“哪来那么多为什么,为什么你自己心里没有数吗?但凡你要像他那么自觉周全我还需要这么费心吗?
明明你是我弟弟,搞得就像是我儿子一样。
我跟你讲陈永平,你比赵淮清有优势知道不知道?
其他的都不说,你的年龄就决定了一切。
或许你不如燕欢,但是你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你这个年龄正是学习的时候,骨头什么的都还没有彻底的长硬。
只要是你想学的,只要你愿意下功夫都能学成。
如果你不想后半辈子动不动被我吊起来打,那你就得发愤图强努力的把我会的东西都学过去。
这样总有一天有我打不到你的时候,总有一天你能展翅高飞随心所欲的去你想去的地方干你想干的事。”
意思很直白,不想被揍就得努力学,学到别人揍不了的那一天。
陈永平想着这也算是个努力的理由了。
原本他之前在这边住了几天暂时是跟赵淮清住的。
但是现在赵淮清边上腾出来了一间单独的屋子。除了一张床一个放衣服的箱子,连他那边屋里写字的桌椅都给弄过来了,还弄了个简单得两层旧书架。
大多数时间他都可以在自己屋里。
一开始毛笔字和画画以及下棋这种事情还是需要陈南星一点一点的起个头好好教的。
握笔的姿势,下笔的要点……一点点的倾囊相授。
这样一直持续到九月份开学。
陈永平开学,燕欢也满了一周岁。
赵淮安提前一天来了这边。
家里已经逐渐忙开了,但是上次来的时候陈南星说过燕欢周岁的时候要办个周岁宴,让崽儿抓周。
赵淮安不懂什么抓周,陈南星言简意赅的给他解释了一下:就是满周岁那天摆放一些很有象征性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拿,看看她愿意拿哪个,讨个好彩头。
所以赵淮安也早早的就给准备了。
他其实不知道该给燕欢准备些什么,思来想去抽空在家里给做了一把十分精巧的小木剑。
这玩意他以前在他们那边的庙祝那里见到过。男孩子天生都有一股子喜欢舞刀弄棒的属性,哪怕只是近距离看过依旧深深的刻在脑子里。
赵华英给燕欢做了一身花衣裳,是找王秀华给裁剪出来的式样,斜襟盘口。布料不是多好看,但是花色不错,晕染的黄色和橘色,像是一朵朵绽放的太阳花。
这会儿是不能穿了,来年天暖和了之后穿着就正好。
都不清楚陈南星打算怎么办这个周岁宴,所以赵华英早早的就催促赵淮安,不用她催促赵淮安也是要早过来的。
家里就算是再怎么忙,这几天还是能耽搁的起的。
不过从镇上过的时候遇到了陈桂芳。
陈桂芳知道陈南星要在城里给燕欢办什么周岁礼,赵华英找王秀华裁剪衣裳的时候就说了,王秀华一知道那一大家子都知道了。
陈学平再往镇上去一趟陈桂芳能知道那也就见怪不怪了。
不在燕子梁办,也不会收礼。
但是陈桂芳觉得自己还是得走这么一趟。
可惜家里实在太忙,不好早早的提前去城里,只招呼了一声问了两句就让赵淮安走了。
赵淮清提前就去找了厨子,把站内他们用的厨房都腾了出来。
明天收购站里面的人放假一天都来吃席。
也没有别人,就他们站内,一张方桌八个人,三张桌子都坐下了。
但是也不可能那样算,谁还没有个家属了,万一来了是坐着还是站着?
崔青有又跟她建议:“三桌肯定不行,四桌也肯定不够,你准备六桌差不多。”
银杏坡那边的长工不属于收购站的正式职工不用管,但是那边管事的要给说一声。
其余的万一有不请自来的也不好不招待。
最重要的是跟他们打过交道的,风声放出去了,不清也一定会有过来的,多准备点总归不会有错。
至于酒席钱,陈站长虽然算不得财大气粗,但是多两桌酒菜还成不了什么负担。
陈南星不觉得这种不请自来的人会有多少。
不过还是准备了六桌。
总归不会剩下的。
赵淮安到这边的当天下午站内就忙了起来。
采购是赵淮清负责去采购的,厨子开了菜单,照着上边的买就行了。
鸡鱼肉蛋都有,提前去订好,到时候人家会直接给送过来。
赵淮安来这边没有别的事,主要就是带燕欢。
小崽儿这会儿周岁了,两条小短腿特别的有劲儿,只需要手上搭点儿劲她就能在地上站的稳稳当当的,甚至于还不满足就这么站着,腿一抖一抖的还想蹦哒起来。
赵淮安不能时时刻刻守着娘俩,每次来燕欢就要长一点,感觉变化多大。
山城的天气虽然还有点热,但早晚已经微微见凉。
整个收购站都在热热闹闹的忙着。
就连赵淮安都要带孩子。
陈南星南星却难得的清闲下来,在那听赵淮清讲故事。
这会儿能讲的那就是考古队的那些事。
一群人进了山在山里兜兜转转大半个月,总算是传出来了一点消息,找到了陵墓的入口。
所谓无风不起浪,大多数都是如此。闻风而动,不见得就一定会空手而归。
考古队的人深信不疑,竟然有手札留下来,而且记录的那么详细,自然不可能是信口开河无的放矢。
有小道消息灵通的说的绘声绘色的,像是亲眼见到过似的。或者说里面藏了多少宝贝,连陵墓来龙去脉都编造了好多版本。
赵淮清整的跟个说书的一样。
陈南星只当热闹而听,能听多少能信多少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