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穷秀才重活一世,成了朱吾适。
而且还是魂穿,一醒来就发现自已成了一个婴儿。
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下长大,起名叫朱吾适。
从小就博览群书,稍微大一点儿就跟着父亲驰骋在汪洋大海上。
跟各个国家的人做交易,跟海盗大战。
去过各种神秘的地方。
见识过各种不可思议的事儿。
甚至去过蓬莱仙岛。
后来听说自已的堂哥朱元璋在中原当了皇帝,建立了大明。
就跑过来支援朱元璋。
搞了一系列的举措。
就是按照朱吾适做过的事儿写了一遍。
最新更新就是朱吾适去街上介绍煤球炉。
对朱吾适来说,写的俗不可耐。
对大明来说,却是足够的新奇了。
朱吾适大概看完,对班主说道。
“把这个唐家辰东叫过来我看看吧。”
班主赶紧叫人去通知唐家辰东。
朱吾适就在大舞台的后台等着他。
不多时,唐家辰东过来了。
进门就对着朱吾适行礼。
“学生唐辰东,见过海贼王大人。”
朱吾适仔细观察着站在自已面前的唐辰东。
三十来岁的年纪,瘦高瘦高的,一身洗的发白的儒生袍子,身上有几个补丁,袖口的磨烂了。
没有古代读书人特有的那种自信,反而一脸的菜色。
咋看也不像穿越者,穿越者应该也混不了这么惨吧,
朱吾适还是试探着问了一句。
“奇变偶不变。”
???
唐辰东一脑袋问号。
“海贼王大人,您说什么?学生没有听懂。”
没听懂挺好的,要真是穿越者,朱吾适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了。
“没什么没什么,我自言自语呢,你说说你写这本书的初衷吧。”
“看你也是读书人,怎么想起来写这种书了。”
朱吾适还真是挺好奇的,古代的文人应该挺傲气的吧。
怎么会想起来写这种厕所文学呢。
就算是写话本,也是写那种有文学性的东西嘛。
唐辰东一脸的苦色。
“学生也想写本好书啊,可是学生都快吃不起饭了。”
“不瞒您说,学生已经买不起纸了,这些是学生家里最后的纸了。”
“如果不成功,学生就准备去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看看有没有什么体力活儿可以做了。”
好吧,看得出来,唐辰东的生活是真的挺拮据的。
他写的书,朱吾适准备收下了,好歹也算是另类的自传呢。
王思聪以前被称为国民老公,也没见有人写。
重生之我成了王思聪啊。
这让朱吾适有点儿开心。
“现在有两种方案,第一呢,我买断你这本书。”
“第二呢,我印刷出版,每卖出去一本,给你分红。”
“你看看你选哪种模式。”
唐辰东思索良久,对朱吾适说道。
“第一种吧,学生家都快揭不开锅了,等不了了。”
朱吾适也能猜到,唐辰东会选第一种,毕竟他一开始就说了,自已穷的不行了。
“行,那就第一种,买断费三十两,后续如果销量好的话,有奖金。”
朱吾适也不是做慈善的,三十两真的已经不低了。
二十两也够一家人生活一年了,剩下十两笔墨纸砚也够了。
就算是现代,那么多的读者,能靠全职一本书赚到一年的生活费用,也是很厉害了。
何况是大明这种网文的荒漠呢。
一听到三十两,唐辰东当场就给朱吾适跪了。
可以说这三十两对唐辰东一家来说,就相当于活命钱了。
朱吾适也很开心,三十两就能让这个名字给自已跪了,不亏不亏。
班主拟定好合同,又从大明皇家大舞台拿了钱给唐辰东。
皆大欢喜,下一步班主就去找人印刷发行就行,唐辰东则是回家去写后续。
这本书注定更新会很慢。
因为唐辰东就是根据朱吾适做过的事儿来写的。
朱吾适没做过的,他不敢写,也不知道该咋写。
毕竟这可是古代,没有言论自由一说。
就算是现代,也不是想写啥就写啥的。
唐辰东想的很明白,自已写书就是为了赚钱。
所以他不会跟朝廷对着干,更不会跟市场对着干。
朱吾适的经历就够传奇的了,没必要自已瞎逼写。
万一得罪了朱吾适或者朱元璋,别说赚钱了,小命都要不保了。
唐辰东拿着钱,兴冲冲地离开了。
朱吾适则在思考接下来的计划。
既然要出书了,干脆就自已开个书店吧。
刚好洪武大街还留着几家店铺呢。
朱吾适现在考虑的,是要不要从现代抄点儿网文过来。
首先呢是丰富一下书店,其次呢,也能给大明想写小说的人一些启发。
抄书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挑着抄。
像有些书,一看书名就不能抄,例如。
大明,我家床底下钻出个朱元璋。
重生后,我成了朱元璋他爹。
这种书是不能抄的。
还有涉及到后世的书,也是不能抄的。
朱吾适思来想去,那个凡人修仙传就挺好的。
刚好听说忘语最近去了西红柿,就抄这本吧。
朱吾适是个行动派,既然决定了,那就去干。
朱吾适兴冲冲地跑到皇宫,找到朱元璋。
“老朱,你给我搞个印刷局,我要出书。”
为啥不在现代出版呢。
主要是考虑到人工的问题。
在大明印刷的话,印刷厂就要在大明招收工人,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纸也要在大明买,这些工作都能解决就业问题的。
如果从现代弄太多的东西到大明,估计要引起通货膨胀,就业危机了。
朱吾适想的很明白,凡是大明能自主生产的,都让大明自已生产吧。
也许这样发展的比较慢,但是稳当啊。
大明此时各个方面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了,再加上自已这个外来物种的帮助,占尽先机了,没必要太着急。
等到明年春暖花开,土豆红薯玉米这些农作物开始大面积推广。
肉眼可见的未来,大明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到那时候,就可以开始发动战争了。
让朱元璋搞定印刷局的事儿后,朱吾适就回家去了。
他将要抄的书打印出来,整本书七百多万字,太多了。
朱吾适自已给分了卷,先来个几十万字。
打印的过程中,朱吾适突然想起了另一种控制舆论的东西,报纸。
这玩意儿可以说是舆论利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