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50章 天下第一龙虎榜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用黄牛之革牢牢绑住,难以解脱。

    实际上,唐德宗哪怕只有大唐开国先祖的一半血性,坚持削藩,未必没有机会彻底解决这个大麻烦。因为就算郭子仪和李泌先后逝世,他依然武有李晟,文有陆贽和韩滉。

    用好他们,足可安天下。

    时称万人敌的李晟,在平定朱泚之乱后奉命镇守西疆,抵御吐蕃的入侵。当时,吐蕃与南诏组织联军号称二十万,浩浩荡荡进犯蜀地。

    南诏国,是公元八世纪在云南一带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隋末唐初,云南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小国,被称为六诏。其中蒙舍诏位于六诏最南边,故称南诏。

    公元738年唐开元年间,在唐朝支持下,蒙舍诏吞并其它五诏,在洱海地区建立南诏政权,定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下关镇太和村)。唐玄宗进封南诏国王为越国公、云南王。其时的南诏以纺织、金银器加工着称,他们制造的锦缎品质直逼名闻遐迩的蜀锦。

    因为大唐与南诏在边境的摩擦步步升级,南诏被逼倒向吐蕃,联合起来对付唐朝。

    在这次边境保卫战中,李晟率四千神策军,金吾大将军曲环率领陇右、范阳等藩镇组成的五千士兵前往蜀地抗敌。他们与镇守山南东、西道的唐军一起,连破蕃诏联军后接连攻克新城、维州、茂州。其中,仅大渡河畔一战,蕃诏联军的损失便接近九万人。

    南诏国王魂飞魄散,仓皇迁都苴咩城(今云南大理)以避唐军锋芒。这里稍微介绍一下南诏国的结局。

    公元902年,唐人郑回的后裔郑买嗣灭南诏,建立大长和国。大长和国几度变迁后,建国大理,定都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君姓段,史称前理。

    两百年后的宋朝年间,大理宰相高升泰篡位,第二年还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这两人是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重要角色。

    公元1254年,大理国被蒙古国所灭,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他很可能是《射雕英雄传》中南帝一灯大师的原型。

    吐蕃同样被李晟打出了心理阴影。他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高招:离间计。岂料这是关公门前耍大刀,鲁班门前弄大斧,在善使三十六计的老祖宗面前耍离间计,其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公元786年,吐蕃大军再次大举入侵,但他们兴兵而来却不掠夺,只是叫嚣道:“召我们前来,为什么不用牛肉美酒犒劳我们?”然后缓缓退军。这就是他们的离间计,试问如此拙劣的计策能离间谁?

    李晟不动声色来了一个将计就计,暗中派部将王佖率兵埋伏于汧城(今陕西省陇县东南镇),奇兵突出大败吐蕃,几乎生擒了吐蕃大相尚结赞。紧接着,肯能善罢甘休的李晟再派步骑五千追击,闪电击退吐蕃军两万,一举攻克坚城摧砂堡。

    与此同时,另一位中唐名将马燧也已率军收复河曲六胡州。

    两路大军齐头并进,形势一片大好。如果照这个趋势打下去,丝绸之路未必不能重新打通,西域很有可能重归唐朝制下。

    吐蕃人见势不妙,赶紧遣使求和。但是李晟并不理会,继续挥军西进。宰相韩滉在朝中强烈支持李晟,请求继续调发军粮,助其攻略吐蕃。

    但就在李晟高歌猛进的时候,韩滉突然死了。他不仅是中唐名臣,也是着名画家,其传世画作《五牛图》被赞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

    接任宰相的张延赏素与李晟不和,于是诋毁说不能让他久握兵权。而唐德宗自从武力削藩失败后本能地厌恶战争,便采纳张延赏意见削去了李晟兵权。

    好了,吐蕃人费尽心思没有搞成的离间计,被唐朝内部人士轻描淡写帮他们搞定。

    李晟卸甲之后,唐朝对吐蕃转攻为守,再次失去了收复河西走廊,彻底打通西域的机会。

    遗憾吗?真的非常遗憾。

    季羡林先生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敦煌和西域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遥想当年,唐朝军防遍布天山南北,驻守丝绸之路要道,辐射西域各地,守卫大唐西北边疆。其时,各族胡人来到中土朝见、经商,汉人则远赴西域戍边、探险、交流。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沿路烽台驿站密布,行人络绎不绝,那是何等盛况?

    而现在,朝廷基本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曾经如用黄牛之革牢牢绑住一般意志坚定的将军,几番征战沙场纵横捭阖,出师未捷却只能黯然归田。曾经如用黄牛之革牢牢绑住,文化经贸往来不息浑如一体的中土与西域,如今被吐蕃相隔天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英雄史诗成回忆,断壁残垣行人稀,汉唐盛世万国来朝的局面已不再。此后的封建中国,从此不复放眼海外,吞吐万里的魄力和气度。

    

    喜欢跟着姓名学国学请大家收藏:跟着姓名学国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唐德宗已经放弃了,但还有很多人心中怀抱盛唐梦,比如陆贽(754年-805年)。

    泾原之变时,年轻的陆贽已追随唐德宗。公元792年,陆贽官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任宰相。他以远见卓识筹划大计,忠言极谏唐德宗广开言路,纳言改过,轻徭薄赋,而且,消灭藩镇。

    节度使的权力已经太大了,自治加世袭,“虽称藩臣,实非王臣”。陆贽意识到唐朝要想恢复昔日强盛,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是消灭藩镇。

    他提出“立国之安危在势”的主张,指出治理天下必须强干弱枝,加强皇权实力而削弱地方势力,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为此,他向唐德宗建议要采取措施,加强关中实力以巩固皇权,并采取措施逐步削弱藩镇。

    他的建议当然很有道理。只可惜唐朝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种危机不断加深,已是积重难返。而唐德宗早已吓破了胆,只想安于现状,对陆贽的许多主张虽“爱重其言”而不用。这使他的才能始终无法得到充分施展。

    他的思想虽在当世不得见用,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尤其推崇陆贽,他在《资治通鉴》中引用陆贽的议论多达三十九篇,其中最长一篇字数接近千字。

    陆贽在任不足三年,终因直言劝谏触怒唐德宗而罢相。他在宰相任上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事,是公元792年主持进士科试。

    这一届科举考试,有韩愈、欧阳詹、李观等八人进士及第,时称龙虎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历数千余年科举考试,能稳稳超过这届科举考试的,也只有北宋嘉佑二年苏轼兄弟参加的那次“千年科考第一榜”了。

    陆贽因此成为韩愈的座师。

    喜欢跟着姓名学国学请大家收藏:跟着姓名学国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