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大林处的怎么样了?要是觉得还行,就定下来?”
长宁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听见原主的母亲李晓西在问她。
“不怎么样。”长宁一边回答,一边快速接收了记忆和世界线,然后又补充了几句:“我和他不合适。他什么事儿都听他妈的,一点主见都没有,跟没断奶的孩子似的。而且我和他八字还没一撇呢,他就跟我说,以后结了婚要生个儿子。妈,这生儿子还是生女儿,谁能说的准啊。看他们家这个态度,生不出儿子的话,日子可不好过。”
“这样吗?我看他脾气挺温和的,又好说话,对我和你爸也挺尊敬的,觉得他还行呢。你真觉得不合适?”
“不合适!绝对不合适!妈,我才20岁,您干嘛那么着急把我嫁出去呢。再说了,我弟才17,刚上高一而已。距离他到法定结婚年龄还有5年呢。我就算不嫁人,也影响不到他的婚事啊。”
“跟你弟有什么关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20了,也不小了。你不懂,越年轻越好找,还能挑挑拣拣,等你再大点,就都是别人挑剩下的了,还能有什么好的。”
长宁抽了抽嘴角,您当是菜市场挑菜呢,早上去是新鲜的,晚上去就是撮堆儿蔫巴菜了。
“反正大林不合适。妈,我心里有数,您就别管了。就算我不嫁人,我有工作有工资,也能活得很好。要是您担心我不嫁人影响我弟的婚事,等他要说亲的时候,我就不回来了,肯定影响不到他。”
其实她现在也就一星期回来一次而已。原主在镇上中学当几何老师,平时住在学校分给年轻教师的单身宿舍里,一间小平房,平时吃食堂,每周回一趟家,和住校生的生活规律一致。
李晓西敲了敲她的脑袋:“胡说八道什么,不嫁人怎么能行?大林不行,咱们再找别人。”
长宁:“……”
知道一时半会儿说服不了固执的李女士。她只好叮嘱了一句:“您可千万别自作主张啊。要是给我找对象,一定要我同意才行。您自己订的,我可不认!到时候丢的还是您的脸。”
李晓西摆摆手:“行了行了,你刚回来,先去歇会儿吧,你妈我不是那样的人。”
长宁答应了一声,就回了自己的房间。
今天这场对话,可以算是原主悲剧人生的起点。现在,已经被扭转了。
现在是1986年,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已经成了历史,包产到户已经开始实行。
她这一世的名字叫杨文珍。家里人口简单,只有父亲杨勇和母亲李晓西、她和弟弟杨文远,四个人而已。祖父祖母已经过世,倒是有叔伯,但是都分家了。按照他们这儿的习俗,一旦分了家,就是完全独立的家庭了,都能做到亲兄弟明算账的那种。借一块钱也要还。但是在遇到什么大事儿的时候,会互相帮衬。
她的父亲母亲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吃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一门心思的想让两个孩子脱离农村,他们没有门路给孩子找工作,只好将目光对准了上学这一件事。用她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说,那就是:“只要你们能考上,我和你妈砸锅卖铁也供你们读书。你们只管好好学习,别的都不用操心。”
为了让两个孩子能够安心读书,不用为学杂费和书本费所累,杨勇和李晓西真的是没白天没黑夜的干,尤其是在包产到户之后,他们伺候庄稼那叫一个尽心尽力。什么赚钱种什么,苦点累点没关系。
她爹妈有点重男轻女,但是只停留在思想层面,在实际生活中,他爹对儿子和女儿是一样疼爱的,她妈还更疼她一些。经常让弟弟让着她,话里话外都是:“你姐也就在娘家的这二十年能过顺心日子,以后嫁了人,怎么也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自在了。”
谁能想到李晓西女士一语成谶呢。
原世界中,原主觉得大林挺不错的,和她妈持相同观点,觉得他脾气温和,一起过日子不受气,所以,在李晓西问她“处的怎么样”时,原主表示:“挺好的,就他吧。”
然后,原主和大林的关系突飞猛进,没多久就嫁给了他。
但是原主和李晓西都想错了,大林之所以温和,是因为他妈十分强势。她倒是不受大林的气,但是她受婆婆的气啊。
大林作为林家唯一的儿子,连分家另过都没可能。
他们这儿,只有儿子多了才会分家,要是只有一个儿子,是不可能分家的。会被大家指责不孝!
村里有一户人家,婆婆拿捏儿媳妇的惯用伎俩就是“分家”。只要儿媳妇不让她满意,她就开始嚷嚷着分家。儿媳妇必定妥协。
因为她只有一个儿子,她知道儿子和儿媳妇肯定不愿意背上不孝的名声,肯定不会和她分家。所以,哪怕孙子都娶媳妇儿了,她用这个借口拿捏儿媳妇还是一捏一个准儿呢。
当然了,这个前提是,她儿媳妇和儿子都是不错的人,真要是混不吝,她也捏不住。
大林的父亲是村支书,他妈在村里的供销社卖东西,也是一份正式工作,大林本人在镇上的农机站上班,他还有一个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的妹妹。
说起来,两家也算门当户对。大林家稍微强一点点。
大林的妈妈对外表现得大气爽朗,差不多骗过了所有人吧。所以,在俩人婚前交往期间,李晓西女士打听亲家的情况,什么有用的信息也没打听出来。
俩人结婚以后,一开始过的还可以。毕竟小夫妻平时住在镇上,只有周末才回来。大林妈就算是挑毛病,也没太过分。
在俩人结婚一年以后,原主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下子,情况就急转直下了。
“你和大林处的怎么样了?要是觉得还行,就定下来?”
长宁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听见原主的母亲李晓西在问她。
“不怎么样。”长宁一边回答,一边快速接收了记忆和世界线,然后又补充了几句:“我和他不合适。他什么事儿都听他妈的,一点主见都没有,跟没断奶的孩子似的。而且我和他八字还没一撇呢,他就跟我说,以后结了婚要生个儿子。妈,这生儿子还是生女儿,谁能说的准啊。看他们家这个态度,生不出儿子的话,日子可不好过。”
“这样吗?我看他脾气挺温和的,又好说话,对我和你爸也挺尊敬的,觉得他还行呢。你真觉得不合适?”
“不合适!绝对不合适!妈,我才20岁,您干嘛那么着急把我嫁出去呢。再说了,我弟才17,刚上高一而已。距离他到法定结婚年龄还有5年呢。我就算不嫁人,也影响不到他的婚事啊。”
“跟你弟有什么关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20了,也不小了。你不懂,越年轻越好找,还能挑挑拣拣,等你再大点,就都是别人挑剩下的了,还能有什么好的。”
长宁抽了抽嘴角,您当是菜市场挑菜呢,早上去是新鲜的,晚上去就是撮堆儿蔫巴菜了。
“反正大林不合适。妈,我心里有数,您就别管了。就算我不嫁人,我有工作有工资,也能活得很好。要是您担心我不嫁人影响我弟的婚事,等他要说亲的时候,我就不回来了,肯定影响不到他。”
其实她现在也就一星期回来一次而已。原主在镇上中学当几何老师,平时住在学校分给年轻教师的单身宿舍里,一间小平房,平时吃食堂,每周回一趟家,和住校生的生活规律一致。
李晓西敲了敲她的脑袋:“胡说八道什么,不嫁人怎么能行?大林不行,咱们再找别人。”
长宁:“……”
知道一时半会儿说服不了固执的李女士。她只好叮嘱了一句:“您可千万别自作主张啊。要是给我找对象,一定要我同意才行。您自己订的,我可不认!到时候丢的还是您的脸。”
李晓西摆摆手:“行了行了,你刚回来,先去歇会儿吧,你妈我不是那样的人。”
长宁答应了一声,就回了自己的房间。
今天这场对话,可以算是原主悲剧人生的起点。现在,已经被扭转了。
现在是1986年,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已经成了历史,包产到户已经开始实行。
她这一世的名字叫杨文珍。家里人口简单,只有父亲杨勇和母亲李晓西、她和弟弟杨文远,四个人而已。祖父祖母已经过世,倒是有叔伯,但是都分家了。按照他们这儿的习俗,一旦分了家,就是完全独立的家庭了,都能做到亲兄弟明算账的那种。借一块钱也要还。但是在遇到什么大事儿的时候,会互相帮衬。
她的父亲母亲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吃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一门心思的想让两个孩子脱离农村,他们没有门路给孩子找工作,只好将目光对准了上学这一件事。用她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说,那就是:“只要你们能考上,我和你妈砸锅卖铁也供你们读书。你们只管好好学习,别的都不用操心。”
为了让两个孩子能够安心读书,不用为学杂费和书本费所累,杨勇和李晓西真的是没白天没黑夜的干,尤其是在包产到户之后,他们伺候庄稼那叫一个尽心尽力。什么赚钱种什么,苦点累点没关系。
她爹妈有点重男轻女,但是只停留在思想层面,在实际生活中,他爹对儿子和女儿是一样疼爱的,她妈还更疼她一些。经常让弟弟让着她,话里话外都是:“你姐也就在娘家的这二十年能过顺心日子,以后嫁了人,怎么也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自在了。”
谁能想到李晓西女士一语成谶呢。
原世界中,原主觉得大林挺不错的,和她妈持相同观点,觉得他脾气温和,一起过日子不受气,所以,在李晓西问她“处的怎么样”时,原主表示:“挺好的,就他吧。”
然后,原主和大林的关系突飞猛进,没多久就嫁给了他。
但是原主和李晓西都想错了,大林之所以温和,是因为他妈十分强势。她倒是不受大林的气,但是她受婆婆的气啊。
大林作为林家唯一的儿子,连分家另过都没可能。
他们这儿,只有儿子多了才会分家,要是只有一个儿子,是不可能分家的。会被大家指责不孝!
村里有一户人家,婆婆拿捏儿媳妇的惯用伎俩就是“分家”。只要儿媳妇不让她满意,她就开始嚷嚷着分家。儿媳妇必定妥协。
因为她只有一个儿子,她知道儿子和儿媳妇肯定不愿意背上不孝的名声,肯定不会和她分家。所以,哪怕孙子都娶媳妇儿了,她用这个借口拿捏儿媳妇还是一捏一个准儿呢。
当然了,这个前提是,她儿媳妇和儿子都是不错的人,真要是混不吝,她也捏不住。
大林的父亲是村支书,他妈在村里的供销社卖东西,也是一份正式工作,大林本人在镇上的农机站上班,他还有一个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的妹妹。
说起来,两家也算门当户对。大林家稍微强一点点。
大林的妈妈对外表现得大气爽朗,差不多骗过了所有人吧。所以,在俩人婚前交往期间,李晓西女士打听亲家的情况,什么有用的信息也没打听出来。
俩人结婚以后,一开始过的还可以。毕竟小夫妻平时住在镇上,只有周末才回来。大林妈就算是挑毛病,也没太过分。
在俩人结婚一年以后,原主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下子,情况就急转直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