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71章:太子发行纸币,李世民震怒
    贞观十八年,六月。

    大唐的光辉如同璀璨骄阳,遍洒辽东半岛。

    辽东一统,四方来贺。

    周边的部落小国忌惮大唐太子之威严,根本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

    对于大唐来说,高丽,新罗,百济,不过是三个小国。

    但放眼整个东亚地区,三国实属是数一数二的大国。

    然而就是这样的大国,被大唐太子全部覆灭,彻底的纳入到大唐的版图中,这样的威慑力,可以说在如今的时代,已然是完全拉满了。

    当然,军事上的征服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片土地真正归心大唐,实现长治久安,才是重中之重。

    很快,李承乾颁布了早就准备好的一系列政策。

    首先是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业这块,辽东百姓比之大唐,还是有很多差距的。

    于辽东各地设立劝农使司。

    把相关的农业技术编撰成册,精心选拔那些熟悉农事、责任心强且对新政充满热情的官员任职。

    劝农使司的首要使命,便是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先进农耕技术的种子。

    工匠们日夜赶工,赶造曲辕犁及各类农具,保障百姓们的开垦跟耕种。

    大量的士兵被裁,还兵于农。

    古语云,好男不当兵。

    大部分的青壮年,在这个时代,对于当兵是非常抗拒的。

    这一政策,使得大量百姓感恩戴德。

    整个辽东半岛,原高丽,新罗,百济之地,李承乾总共留下来的兵力,已经不足十二万。

    这个数字相比之前,完全是天壤之别。

    这些留下来的兵源,首先是年龄上相对年轻,基本上都在二十五岁左右,其次他们本身就有经历过多次战争,勉强来说算是精锐了。

    除此外,辽东各地设立大量的治安司,退役有所功勋的士兵,基本上都被安置在治安司内。

    约莫有五万治安司的捕快维持治安。

    除耕种外,在灌溉方面引入水车技术。

    安排能工巧匠在河流附近选址建造水车,利用水流的自然动力将水提升到农田,巧妙解决了部分地区灌溉难题。

    同时,鼓励百姓挖掘水井,采用辘轳汲水,进一步保障农田用水。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积极推广轮作与间作技术。

    耐心教导百姓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顺序轮流种植不同作物,如小麦与大豆轮作,既能保持土壤肥力,又能增加作物总产量。

    开荒得来的私田,百姓也能得到部分的赋税减免。

    对于开垦土地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不仅给予耕牛、种子等物质奖励,还授予荣誉称号,让他们在乡里备受尊崇。

    为了确保政策执行到位,李承乾设立了专门的监察小组,对各地开荒情况进行严格巡查,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侵占百姓利益。

    商业的繁荣是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李承乾决心打造辽东商业圈。

    交通乃商业之命脉,于是下令征集民夫,大规模拓宽和修缮连接各主要城市的道路。

    在更多的交通节点设立驿站,不仅方便了官方文书的快速传递,也为商旅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和补给场所。

    为了营造公平有序的商业环境,李承乾果断取消了诸多不合理的关卡和税收。

    并且发布统一的度量衡。

    明确规定在辽东地区,无论是大唐商人还是当地商户,亦或是异族外邦,均使用统一的度量器具,保障交易公平公正。

    为了吸引更多商人前来贸易,李承乾在主要城市划出大片区域,设立大型集市和商业区。

    给予外来商人诸多优惠政策,如提供免费的摊位、减免税收等。

    而这其中,最大的政策。

    无疑是辽东通宝行。

    李承乾一直是想发行纸币的,印钞,这几乎就是直接把信用变现,一旦成功,在宏观层面上,这各中的利润超乎想象。

    但是在大唐,因为世家大族的关系,纸币的发行受到很大的限制。

    可这里是辽东,完全贯彻李承乾意志的辽东大地。

    以太子的身份,强行发行纸币是不现实的,即便是百姓也不会有多大的认可。

    然而转个角度去做,就没这么大的阻力了。

    首先是技术层次。

    在纸张的选择上,须采用特制的纸张,这种纸张不仅要质地坚韧,不易破损,还要具备一定的防伪特性。

    在早前,李承乾就已经让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是以桑树皮为主要原料制作出来的纸张符合要求。

    在手感跟耐用性上,都远超普通纸张,这里面还加入了部分的麻织物增加韧性。

    再就是多种颜色套印技术。

    这涉及到油墨的制作。

    虽说暂时难以发展铜活字印刷,在油墨的研究是一直在进行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纸币的印刷,采用的就是经过特殊配方制作而成的油墨。

    雕刻师们精心雕刻出复杂精细的图案和文字。

    在印刷上,采用的是三复色拓印。

    并且是铜版印刷,而非是之前的木板印刷。

    简单来说,就是在同一张纸币上,要重复进行三次拓印,使得在不同角度的光照下,纸币会呈现出颜色变化,增加防伪功能。

    这样的防伪手段,在如今的时代,自然是首屈一指的。

    面额体系也比较丰富,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五百文,一贯,五贯,十贯八中类型。

    涵盖了从较小的零钞到较大数额的钞币,从日常市井买卖到大宗商品交易,都能找到合适面额的纸币进行支付。

    这个纸币的发行,并不以皇家的名义,而是以辽东通宝行的名义。

    简单来说,是类比于钱庄存钱的票据。

    这些‘票据’,随时可以在辽东通宝行兑换成铜钱。

    而票据本身,也是能够直接参与交易。

    辽东通宝行只认票据不认人。

    谁拿着票据过来,都能直接兑换铜钱。

    这样百姓跟商人对于纸币的认可度,就能很是直观了。

    毕竟辽东通宝行是太子名下的产业。

    而这些纸币,一贯,五贯,十贯上刻画的,就是李承乾三个不同角度的头像。

    为了确保纸币的顺利发行和流通,李承乾制定了详细的发行计划和管理制度。

    规定“辽东通宝行”为唯一的纸币发行机构,严格控制纸币的发行量。

    在推广方面,先在辽东地区的主要城市和商业中心进行试点。

    通过官方宣传,向民众详细介绍纸币的防伪知识。

    贞观十八年,七月。

    辽东通宝行正式开业。

    这一天,辽东主要城市的商业中心热闹非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辽东通宝行的大门装饰得金碧辉煌,门前张灯结彩,吸引了无数百姓和商人的目光。

    某集市中。

    一位名叫王二的小商贩正好奇地看着手中崭新的纸币。

    这是他从辽东通宝行存入十文所得到的‘票据’。

    这张十文面额的纸币,纸张质地不同于寻常,手感坚韧,上面的图案和文字精致细腻,在阳光的照耀下,颜色还会隐隐发生变化。

    王二虽听了官方宣传,但心中仍有疑虑,他拿着纸币走向一旁卖布的张婶。

    “张婶,您说这玩意儿真能当钱使?虽说看着好看,可咋就觉得不踏实呢。”王二皱着眉头说道。

    张婶一边整理着布匹,一边回答:“我听那宣传说,这是太子殿下名下辽东通宝行发的,跟钱庄票据一样,能随时换铜钱嘞。而且你看这做工,多精细,还有那防伪的花样,想来不假。”

    这时,旁边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插话说:“这纸币发行可是件大事,太子殿下推行,自是经过深思熟虑。

    它方便携带,以后咱们做买卖,不用再扛着沉甸甸的铜钱了。”

    这个时代,尤其是大宗交易,铜钱都是几箩筐的让仆人抬着,清点都是个费力的事情。

    王二听了,微微点头,似乎有些心动。他转身走向不远处卖米面的摊位,犹豫了一下,拿出那张十文纸币,问摊主:“李大哥,我用这纸币买你两斤米,成不?”

    李大哥接过纸币,仔细端详了一番,又对照着官方发的防伪指南查看,确认无误后,笑着说:“成啊,这纸币以后就是钱,有啥不成的。”

    说着,便给王二称了米。

    这一幕,被周围不少人看在眼里,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人,也开始对纸币有了更多的信心。

    在这个小小的集市里,纸币开始慢慢流通起来,虽然还有些磕磕绊绊,但它已经迈出了融入百姓生活的第一步。

    之所以这么直接,跟这纸币是大唐太子造出来的有很大关系。

    对于所有的农户来说,他们已经感受到曲辕犁的好处了。

    已经被冠以‘圣人’名义的大唐太子,加上开荒等各项政策的颁布,信誉这块,可以说是直接拉满。

    只要是太子说的,就是真理。

    辽东城最大的集市,各大商号的掌柜们齐聚辽东通宝行。

    通宝行内,宽敞明亮,装饰典雅,堂倌热情地为大家介绍着纸币的使用规则。

    一位来自长安的绸缎庄老板陈掌柜,看着手中的纸币,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对身边的同行说:“这纸币若是能在辽东顺利流通,咱们的生意可就好做多了。以前带着大量铜钱出门,不仅沉重,还不安全,如今有了这轻便的纸币,往来贸易方便太多。”

    旁边的药材行老板刘掌柜也点头称是:“而且太子殿下对咱们外来商人还有诸多优惠,这辽东商业圈看来是要大兴啊。”

    随着纸币的试点推行,商业中心的交易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本堆满铜钱的店铺柜台,现在多了一个专门存放纸币的匣子。商人们在交易时,不再需要费力地数铜钱,只需拿出相应面额的纸币,交易便迅速完成。

    在一家大型的瓷器店内,一位波斯商人正与店掌柜讨价还价,最终以五贯纸币成交了一批精美的瓷器。

    波斯商人高兴地说:“这纸币我可从没见过,如此方便,以后与大唐的贸易,肯定会更加频繁。”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接受并喜爱上纸币。

    他们发现,使用纸币不仅提高了交易效率,还降低了交易成本。以前因为携带铜钱不便而放弃的一些小额交易,现在也因为纸币的出现而重新活跃起来。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纸币的发行使得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

    这就跟后世的网络交易支付类似,钱的流动变得迅捷起来。

    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还没有任何担心的情况下,纸币开始大规模介入到经济活动中。

    最初还是在辽东地区,然而仅仅只是一个月多月的时间里,在八月初时。

    纸币的流通,就已经到了大唐内陆。

    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唐河北道。

    这可是太子造出来的东西,出于大唐太子的信任度,许多在河北的商人,也能直接接受纸币的购买。

    谁愿意买卖点货物,带着几箩筐的铜钱啊。

    一贯钞,那可就是一千枚铜钱。

    而现在,只要随身携带一张纸。

    虽说现在只能去到辽东通宝行进行兑换,但更多的商人相信,等太子处置好辽东的事务,肯定是要回到长安的。

    毕竟皇家的一些隐秘,外人可不知晓,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

    以后整个大唐,肯定都会开设通宝行,届时这纸币在大唐自然也能兑换。

    哪怕是现在,去辽东兑换,不过是麻烦些罢了。

    商人的贸易,向来是迅捷的。

    很快,长安城内,也已经出现了纸币的交易。

    主要是以一贯十贯这样的大宗货物交易为主,大商人都喜欢用辽东通宝行的‘票据’进行支付跟购买。

    长安的商人听到消息,也是直接认可太子名下钱庄的‘票据’。

    贯钞纸币上的太子头像,还是引发了不少的轰动。

    好在长安邸报之前,就已经拓印过太子头像之事了,这次接受起来也很容易。

    然而,当这个消息传入宫廷的时候,这个中的意味,少许有些不同了。

    八月底。

    太极宫内。

    李世民看着龙案上,一贯,五贯,十贯钞上的三个不同角度的太子头像,面色微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