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64章 李承乾:我看不见,那就是没投降
    随着出征的号角在天地间撕裂出激昂的声响,大唐的军队如滚滚铁流,向着百济境内迅猛突进。

    裴行俭率一万精锐,仿若暗夜幽灵,悄无声息地潜入百济边境的隐秘山谷。

    与此同时,陈云超统领的一万中路大军,军旗烈烈,锣鼓喧天,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百济守军压去。那遮天蔽日的军旗、震耳欲聋的战鼓,无不彰显着大唐的赫赫军威。

    虽说这些军队,实际上大部分成员都是高丽新罗人。

    百济军队见状,匆忙调集重兵,妄图在中路抵挡住大唐的攻势。

    转瞬之间,战机闪现。

    裴行俭一声令下,精锐们从山谷中如猛虎出山般呼啸而出,直扑百济东部重城熊津。

    刹那间,喊杀声震天动地,熊津城的守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

    裴行俭的士兵们迅速点燃霹雳火,那是他们手中威力惊人的炸药包。

    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炸药包在熊津城的城门处炸开,火光冲天,巨大的冲击力将城门炸得粉碎,砖石飞溅,守军被气浪掀飞数丈之远。

    熊熊烈火瞬间席卷了熊津城,城内陷入一片混乱。

    百姓们惊恐地尖叫,四处奔逃,而守军们则被这从未见过的恐怖武器吓得呆若木鸡。大唐士兵们趁势攻入城中,如入无人之境。这霹雳火的威力在战场上掀起了一阵惊涛骇浪,百济的东部防线就此土崩瓦解。

    视线转至西侧,薛仁贵带领五千轻骑在深山老林中艰难前行。

    山林中荆棘丛生,道路崎岖难行,但将士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完成使命。

    当东路与中路的战火燃起,薛仁贵一声怒吼,五千轻骑如离弦之箭,从山林深处飞驰而出。他们以风驰电掣之势截断了百济西去的退路,封锁了所有可能的援军通道。

    在辽阔的海面上,程名振率领的五千水师乘风破浪,战舰如钢铁巨兽般向着百济都城泗沘城全速进发。

    程名振原先只是果毅都尉,在先前东征辽东之际脱颖而出,作为讲武堂学子,虽比不得薛仁贵跟裴行俭,但也是极其优秀了。

    或许在原本的历史上默默无名,但此刻,却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当陆地战场的硝烟弥漫至海上,程名振果断下令攻击。水师的战舰上,士兵们点燃了霹雳火,床弩将其射向百济的舰队。

    轰!轰!轰!

    一连串的爆炸声在海面上响起,百济的战舰被炸得四分五裂,火光映红了整片海面,海水被染成了暗红色,残骸碎片漂浮得到处都是。

    火药在这个时代来到的,完全是碾压级别的胜利。

    另一边,同样的讲武堂游戏学子的刘仁轨,率领的水师在巡逻时,敏锐地发现了妄图支援百济的倭国舰队。

    刘仁轨目光如炬,果断下令迎击。

    两支舰队在茫茫大海上相遇,一场惊心动魄的海战就此展开。

    大唐水师的士兵们将霹雳火投向倭国舰队,那巨大的爆炸声让倭国水手们惊恐万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恐怖的武器,一时间乱了阵脚。

    这个时期,倭国水师呈现出特定的发展状态。

    从组织架构来看,倭国水师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军事编制。

    它有地方征集士兵的体系,各地豪族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船只和人员。这些船只和人员构成了水师的基础力量,不过这种编制相对松散,主要是基于地方势力的配合,中央的统筹管理能力有限。

    装备方面,倭国水师的船只多为小型木质船。这些船主要靠人力划桨来驱动,船身长度一般在数米到十几米不等。船只的构造较为简单,船舷较低,防护能力差。

    在武器配备上,主要是近战的兵器,如竹枪、短刀之类。

    虽然也有少量的弓箭用于远程攻击,但射程和威力都无法与唐朝的弓弩相比。

    同时,由于航海技术有限,船上缺乏精准的导航设备,主要依靠有经验的船员通过观测星辰、地标等来辨别方向。

    在作战理念上,倭国水师此时还是比较传统和简单的。

    作战时多采取集群冲锋的方式,试图凭借数量优势冲击对方防线。

    由于缺乏大型的战舰和有效的战术配合,他们在面对组织严密、装备精良的水师时很容易陷入混乱。

    而且,倭国水师当时缺乏大规模海战的经验,对于海战中的风向、水流等自然因素的利用也不够成熟,这使得他们在海上作战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面对霹雳火这等跨时代的火器时,表现得不堪一击。

    倭国还是很有野心的,这个时期的倭国很是骄傲自大,还没完全被大唐所臣服。

    历史记载,663年白江口之战时,倭国出动了战船千余余艘,水军四万余人。

    如今为了支援百济,大约有四百多艘战舰,水军一万多人。

    然而在面对刘仁轨百余艘战舰,不过五千水师时,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视线回到中路战场上,陈云超所率大军承受着百济主力的强大压力。

    以一万兵力,对抗数万大军。

    但他们宛如屹立不倒的钢铁长城,以盾牌和长矛组成坚固防线,一次次将百济军队的进攻狠狠击退。

    尽管敌军攻势凶猛,中路军压力如山,但李德謇率领的八千后备军及时赶到。生力军的加入,让中路军士气大振。

    按照太子的定策,霹雳火不可能轻易动用。

    唯有在取得优势,或是呈现败势时,方可使用。

    此刻有了得胜之机,陈云超果然使用霹雳火,向着百济军队发起了更为猛烈的反攻。

    炸药包在百济军队中炸开,血肉横飞,百济士兵们被吓得连连后退。

    百济军队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打得阵脚大乱,纷纷丢盔弃甲,转身向后逃窜。

    陈云超见状,抓住这绝佳的战机,大手一挥,高呼:“杀!”

    中路军如同猛虎下山,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百济军队压去。

    他们手持利刃,如入无人之境,一路砍杀,百济士兵的惨叫声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裴行俭在熊津城已经站稳脚跟,他留下一部分兵力驻守熊津城,自己则率领其余精锐,迅速向百济都城泗沘城方向进发,准备与程名振的水师以及陈云超的中路军会合,对泗沘城形成合围之势。

    薛仁贵那边,率领的五千轻骑成功截断了百济西去的退路后,并没有闲着。

    他派出小股部队,四处出击,骚扰百济的后方,使得百济军队人心惶惶。而他自己则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在百济后方的要道上设下埋伏,等待百济军队溃败至此。

    程名振的水师在炸毁百济的舰队后,一路乘风破浪,顺利抵达了泗沘城的港口。他们迅速登陆,与从陆路赶来的裴行俭所部会合。

    两支队伍稍作休整后,便一同向泗沘城方向发起进攻。

    百济王都泗沘城,王宫大殿内的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仿佛空气都被恐惧与绝望填满。

    百济大王扶余义慈,这位曾经在百济朝堂上一言九鼎、威风八面的君主,此刻却满面愁容,在大殿中来回踱步,脚步沉重得如同拖着千斤镣铐。

    每一步落下,都似在臣子们的心上狠狠踩下一脚,发出沉闷而绝望的声响。

    扶余义慈自幼在宫廷中长大,亲眼目睹了百济在父亲的统治下,国力逐渐强盛,领土不断扩张。他继位后,也一直怀揣着让百济成为半岛强国的雄心壮志。

    然而,如今面对大唐军队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他的雄心壮志仿佛被一盆冷水浇灭。

    前方传来的一道道败报,让其脸色愈发阴沉。

    臣子们个个低垂着头,噤若寒蝉,大殿内死寂一片,只有扶余义慈的脚步声在空荡荡的殿内回响。

    他猛地停下,目光如炬却又满含焦虑地扫向群臣,声音里透着难以掩饰的焦灼与愤怒:“诸位爱卿,如今大唐军队攻势凌厉,熊津城已然沦陷,多地接连失守,咱们百济的疆土正被一点点蚕食,你们倒是说说,到底该如何是好?”

    年逾古稀的三朝元老金在贤,身形佝偻,颤颤巍巍地迈出一步,声音带着哭腔,哆哆嗦嗦地说道:“大王啊,大唐太子战力强盛,兵强马壮,此番又有备而来,咱们实在是难以抗衡啊。依老臣之见,要不,咱们就顺应大势,投降吧。”

    投降两个字,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丢下一块大石。

    所有人的面色都变得极其难看起来。

    向大唐太子投降,难道要经历辽东新罗那样的情况吗。

    大唐太子,可是把辽东新罗的贵族,大臣们,几乎都一网打尽了。

    只是金在贤心里清楚,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反抗的机会了。

    虽说归于大唐太子统治,贵族大臣家产散尽,但大部分还是能活命的。

    况且听说在新罗境内,大唐太子行事已经没有在辽东那么霸道了,只要是饱学之士,即便不能登临高位,但还是能施展抱负的。

    再说,他们现在,还能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吗。

    泗沘城的城墙,又哪里能抵挡得住大唐太子的霹雳火。

    熊津城是百济最为重要的军事基地,却在面对大唐太子大军的攻势下,连三日都没能守住。

    那么泗沘城,又能坚守几日。

    五日?

    七日?

    这又有何意义呢。

    扶余义慈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双眼圆睁,怒声吼道:“住口!本王堂堂百济之主,怎可轻易言降?我百济立国多年,历经风雨,从先辈手中接过这大好江山,怎能在我手中断送!我怎能背负这千古骂名!”

    扶余义慈心中满是不甘,他想起自己曾经在百济的土地上纵横驰骋,接受万民朝拜,又怎能轻易向大唐太子低头。

    这时,百济老将廉成挺身而出,双手抱拳,大声说道:“大王,末将愿率死士,与大唐军队决一死战,定要杀杀他们的威风!”

    扶余义慈还没来得及回应,文臣朴顺桢赶忙上前劝阻:“不可啊,大王!大唐军队谋略过人,部署周密,咱们贸然出击,正中他们下怀。况且他们那霹雳火威力惊人,咱们的士兵面对这等武器,士气大受影响,实在不宜正面强攻。”

    扶余义慈沉默,他知道文臣朴顺桢说得没错。

    这个时候派遣军队去跟大唐太子的军队正面硬钢,不过是送死罢了。

    只是如今百济国土大半沦陷,还能有什么转机?

    思考良久后,扶余义慈猛地转身,眼神坚定却又带着一丝孤注一掷地说道:“本王决意亲征!本王就不信,我百济的万千勇士,还抵不过大唐的军队。我百济勇士向来以勇猛著称,此次定要让大唐知道,我百济绝非轻易可欺!”.

    扶余义慈有着属于自己的骄傲。

    大唐太子若破泗沘城,他能活吗?

    大概是活不了的。

    既然都是死,那不如是轰轰烈烈的战死。

    大臣金洪吉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大王亲征,定能鼓舞我军士气。不过,依臣之见,咱们此番出征,不必与大唐军队硬拼,只需拖延时间。”

    “此前王太子已秘密前往长安向大唐朝廷投降,只要拖到投降的消息传来,大唐太子定会下令退兵。”

    这句话,给绝望的百济朝廷,带来最后的一丝希望。

    如今时间已经是六月中。

    王太子扶余隆出发已经有两个月了。

    早在一月前,王太子扶余隆已经从长安传来消息,大唐皇帝已经在朝会上,同意接受百济投降。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大唐太子会在此时,在烈日炎炎之际,举兵强攻百济。

    更没想到的是,百济军队面对大唐太子大军,犹如琉璃,一碰既碎。

    只是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是层层推进,势不可挡。

    之所以是一个月打到现在的局面,大唐太子大军所受到的限制,根本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行军速度上。

    曾经面对新罗强势的百济军队,现在面对大唐太子军队,就跟纸糊的一样。

    最为可笑的是,大唐太子麾下的军队,几乎过半都是曾经被百济打得节节败退的新罗士兵。

    另一边。

    神武宫内。

    面对朝廷来的使者,李承乾淡淡对内侍文忠道:“孤身体欠佳,今日不见。”

    内侍文忠微微躬身:“是,殿下,奴婢这就去通传。”

    因为李承乾强行发兵的缘由。

    长安城中,王太子扶余隆得到消息,连忙请魏王帮忙。

    朝会上群臣上奏,李世民也只能派遣传话,让太子退兵。

    长孙无忌慢悠悠赶路,毫不在意。

    御史却不敢耽误,连忙赶到了辽州神武宫。

    面对过来传诏的御史,李承乾谎称生病,不宜见人。

    就这么硬生生的拖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