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后。
都里镇。
这里是高丽最为重要的港口,都里镇作为当地的重要沿海区域在高丽的统治下发展。
历史上张亮率水军横渡渤海,就是在都里镇登陆。
唐朝中期,契丹攻占营州,切断辽东与幽州的陆路,唐朝与辽东两地的往来改由青州至都里镇的海路来实现。
在后世,这里便是素有“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之说的旅顺口。
海岸边,黎明的曙光悄然划破夜幕,给浩瀚的大海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李承乾站在高处,目光所及之处,是一片令人震撼的景象。
数百艘大船整齐地排列在海面上,仿佛一片钢铁与木材铸就的森林。
为首的旗舰,宛如一座巍峨的海上堡垒,高高耸立在船队前方。
船身巨大而坚固,由厚实的橡木打造,每一块木板都经过精心挑选与打磨,紧密拼接在一起,抵御着海浪的冲击。
船头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神兽,旗舰的桅杆高耸入云,数面巨大的旗帜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旗帜上绣着的金色龙纹与“李”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彰显着太子李承乾的尊贵身份。
旗舰之后,一艘艘运兵船紧密相随。
它们身形庞大,船舱宽敞,足以容纳大量的士兵。
运兵船的甲板上,神武军的精锐将士们整齐排列。
他们身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整齐地站立着,仿佛等待出征的钢铁长城,
只要李承乾一声令下,便能勇往直前,赴汤蹈火。
阳光洒在铠甲上,反射出冰冷的光芒。士兵们的眼神坚定而锐利,透露出一股无畏的气势。
在船队的两侧,是装载着各类物资的货船。
这些货船的船身稍显宽阔,吃水较深,显然装载着沉重的货物。
一艘艘货船紧密相连,绵延数里。有的货船装载着堆积如山的粮食,米袋、麦袋层层叠叠,这些粮食经过精心筛选与储存,将为大军的行程提供充足的补给。
有的货船则装满了崭新的兵器,长枪、长刀、弓箭等在船舱中摆放得整整齐齐,每一件兵器都闪烁着寒光,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征程。
而那些承载着新式纺织机的船只,更是意义非凡。
纺织机被妥善地安置在船舱内,用厚实的毡布包裹着,以防在航行中受到损坏。
棉花如今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
今年秋收,便是棉花大规模产出的时候,届时棉衣将会批量生产。
目前大唐来说,纺织机主要是手摇纺车,脚踏纺车,斜织机,多综多蹑织机,束综提花机。
这自然是站在当今时代的巅峰。
然而李承乾制造的这些纺织机,是有着被称为后世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的‘珍妮纺织机’,现被称为辽东纺织机。
手摇纺车每次只能纺1锭纱线,脚踏纺车有三锭和五锭等不同类型,以三锭脚踏纺车为例,其效率相比手摇纺车提高了两三倍。
然而李承乾制造的纺织机,在经过不断升级改进后,虽说没有达到珍妮纺织机巅峰的80个纱锭,但已经有60个纱锭。
这等于是手摇纺车效率的数十倍。
跟多综多蹑织机,束综提花机主要用于织造复杂花纹和图案的织物不同,珍妮纺织机侧重于提高纺纱的产量和效率。
在王朝时代,衣服可是硬通货,所谓丝绸之路,贸易也主要是在丝绸。
对于普通底层的百姓来说,衣不蔽体,足上无鞋才是常态。
一条裤子,一件衣服,甚至能够一代传一代,乃至于传承上百年。
破衣烂裤,都能在典当行当出钱财来。
棉花的大规模种植,纺织机的推广,李承乾自然是要逐渐的让大唐百姓更加富裕起来。
这也是李承乾准回到大唐后,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说来有些好笑。
当初李承乾攻入高丽境内时,依仗的心腹自然是大唐来的将士。
然而这次返回大唐,这五万神武军精锐,有四万余乃是原高丽,新罗,百济之将士。
之所以会这样,因为曾经攻打高丽时,对于汉人将士而言,他们的家在大唐,自然不存在背叛,忠诚度高。
此次回大唐,李承乾面对的是李世民,天可汗的大唐皇帝。
倘若跟李世民闹翻,这些曾经跟着过来辽东的将士,他们的家庭,父母妻儿,可都是住在长安,或是长安附近,保不齐在被攻心之下,容易闹出什么乱子来。
而辽东地区的将士就不同了,回大唐后,对于辽东三国的将士而言,他们的父母妻儿都在辽东,自然是更加愿意为李承乾效死,也更难以背叛。
人心是复杂的,李承乾从来不曾低估过。
只有在最佳利益上,才是最为安全的方式。
他可不想自己手下精锐被暗中说服,晚上睡觉的时候给他绑了。
这样的事情,历史上都没少发生过。
“父亲。”
身侧,长子李象突然有些担忧的喊道。
李承乾问道:“怎么了?”
李象微微皱眉,说道:“父亲,孩儿忧虑您回长安后,恐将面临诸多凶险。这朝堂之上,暗流涌动,有些人怕是不愿见您安然归来。”
李承乾微微一笑,拍了拍李象的肩膀:“象儿,为父又岂会不知。然身为大唐太子,肩负江山社稷之重任,有些路,不得不走。”
李象点了点头,又问道:“那父亲此番回长安,可有应对之策?”
李承乾闻言,抬眼看向远方的海面上。
码头上,搬运工人们紧张忙碌。
一箱箱金银财宝被小心翼翼地抬上货船。
这些财宝,是李承乾从三国贵族中搜罗而来,各中价值,难以估量。
比之大唐国库都不逞多让。
听起来有些夸张,然而大唐国库是大唐朝廷的,更多财富集中在世家手里。
而这里的,是高丽,新罗,百济,三国国库,以及三国贵族的大半积累。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李承乾淡笑道。
李象顺着父亲的目光望去,若有所思:“父亲,孩儿愿意随您一同回长安,为父亲分忧解难。”
李承乾摇了摇头:“象儿,你不能跟我一起回去。辽东刚刚平定,局势尚不稳定,为父需要你留在这里,替我守护好这片土地。”
李象眼中闪过一丝失落,但很快便恢复了坚定:“父亲放心,孩儿定当竭尽全力,守护好辽东。只是孩儿年轻,恐难当此大任,还望父亲多多教诲。”
李承乾看着李象,语重心长地说道:“象儿,你莫要妄自菲薄。”
“这些年,为父看着你成长,你勤奋好学,心怀百姓,为父信得过你。”
“如今辽东的政务,你已有所了解,为父再跟你细细说一些关键之处。”
李象躬身听候。
李承乾讲述道:“这民生之事,乃是重中之重。我们在辽东推行的新政,鼓励农商,减免赋税,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你要继续坚持这些政策,关注百姓的生活,倾听他们的诉求。若是遇到天灾人祸,要及时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李象认真地点点头:“孩儿记住了,定会以百姓福祉为重,将新政继续推行下去。”
“还有这军事方面。”
李承乾接着说道:“辽东地处边疆,四周局势复杂,军事防御一刻也不能松懈。”
“讲武堂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关键所在,你要时常去视察,督促学子们刻苦训练。他们是辽东军事力量的未来,只有他们强大了,我们才能抵御外敌。”
“孩儿明白,日后定会常去讲武堂,激励学子们精研武艺,保家卫国。”
李象坚定地回应。
李承乾没有多说,讲武堂更是兵权所在,只是现在没必要把话说得太清楚。
“另外,这工业集群和技术学堂也不可忽视。”
李承乾说道:“工厂是辽东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确保工坊的正常运转,为军队提供充足的军备,为百姓提供丰富的物资。”
“技术学堂则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要加大对学堂的投入,聘请更多的能工巧匠担任教师,让学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李象似懂非懂:“是,孩儿记住了。”
李承乾道:“与周边势力的关系也至关重要。”
“虽然我们已经一统辽东,但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其他潜在的势力,仍对我们虎视眈眈。你要加强与周边部落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但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不可放松防御。”
李象迟疑道:“父亲,若遇到周边势力挑衅,孩儿该如何应对?”
李承乾回道:“若是小股势力的骚扰,可派遣军队迅速将其击退,以维护我们的威严。”
“但若是遇到大规模的进犯,切不可贸然出击,要及时召集将领商议对策,制定合理的战略。”
说到这里,李承乾微微一顿,道:“要向长安求援,大唐是我们的后盾,必要时,我们要借助朝廷的力量。”
“孩儿明白了,定不会让父亲失望。”李象坚定道。
李承乾看着李象,欣慰道:“象儿,你能如此稳重,为父便放心了。这辽东,我交给你,希望你能将它治理得繁荣昌盛,不辜负百姓的期望,也不辜负为父的重托。”
辽东是李承乾的基本盘,除了长子李象,没有更好的人选了。
所谓未思进,先思退。未思胜,先思败。
对上那位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的大唐太尉、司徒、尚书令、中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左右武侯大将军、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上柱国、秦王、天策上将、天可汗、亚洲洲长、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李承乾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古人的智慧,可从来不比后世人来得弱。
谁能保证不会在阴沟里翻船呢。
留下辽东这条退路,才是万全之策。
只有把辽东稳稳的掌控在手里,不管是怎样的境况,李承乾都有全面翻盘的希望。
当然,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李承乾也不想大唐的香积寺之战提前开启。
如果跟李世民开战,这一场大唐内战,真的会把大唐打得精疲力尽。
不多时。
内侍文忠过来禀告道:“殿下,长孙司徒已经过来了。”
李承乾点点头。
既然要返回大唐,那么长孙无忌就没有留在百济的必要了。
回了大唐,长孙无忌就是太子党。
况且李承乾也不放心让长孙无忌留在这边,李象终归年幼,可对付不了这样的老狐狸。
抵达都里镇的长孙无忌也很无奈。
虽说知晓所谓的百济刺史只是个幌子,但被陛下派来,又被太子强行带走,还是很无奈的。
好在太子这边还算是稳定,接到诏书就立即安排出发。
对他来说,也算是完成了陛下的交代。
至于返回长安后如何,这就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晚间。
都里镇太子临时行宫内。
李承乾坐于案前,手中看着的正是近些时日以来的长安情报。
不多时,外面一个声音响起:“臣,贺兰楚石求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放下情报文书,道:“进来吧。”
贺兰楚石进来后躬身作揖:“拜见殿下。”
李承乾摆摆手:“坐。”
待贺兰楚石坐下后,李承乾说道:“知道为何孤让你留在辽东,辅佐皇长孙吗。”
贺兰楚石有些迟疑,道:“臣不知。”
李承乾平静道:“因为长安,已经没有了你的仕途。”
贺兰楚石心头一跳,但也明白太子的意思。
他的依仗是丈人侯君集,然而现在侯君集已经被下了大狱,跟着回长安完全没有意义。
“臣惶恐。”
贺兰楚石不知怎么回道。
李承乾淡淡道:“象儿年幼,有时决断不足。”
“或是某些时候,你应该提出谏言,譬如.起兵。”
贺兰楚石浑身一颤,当即跪地:“臣明白。”
李承乾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他相信贺兰楚石清楚自己的意思。
“明白就好,退下吧。”
“是,殿下。”
贺兰楚石走后。
李承乾的目光再次转到案几上的长安情报上。
轻笑道:“呵,长安。”